
27歲健身女神,五年狂賺4.8億澳幣,成為澳洲最年輕的女富豪
27歲的Instagram網紅Kayla和26歲的未婚夫以4.86億元的總財產占据了2018澳洲年輕富豪榜的第五和第六。
剛開始,Kayla只是一家女子健身館的教練,在工作的過程中,她發現健身產業蘊含了巨大商機。眼光獨到的凱拉根據自己豐富的健身經驗,設立了Instagram帳號,並經常與粉絲分享她的健身照片,目前已經累積了1100萬的follower。
然後她和未婚夫一起創作了一系列的健身電子書- Bikini Body Guides,和一個具有膳食與鍛鍊計劃的App- Sweat with Kayla,提供用戶相應的健身和飲食指導,這款健身app大受歡迎,用戶遍布全球155個國家,用戶每月新增100萬人。
如今,凱拉已成了健身女神,在澳洲可謂家喻戶曉。是澳洲最有錢的白手起家的20多歲年輕人。


⭐ 健身產業的全球趨勢
日本健身集團 Rizap 股價曾在 5 年內成長 57 倍,寫下的驚人成績。該公司 2017 年度(截至 2018 年 3 月)營收突破 1,360 億日元,5 年來成長約 6.6 倍。同期間營業利益更成長約 15.4 倍,將近 136 億日元,一度推動股價創下史上新高。
不只日本,太平洋的另一端,美國平價健身房 Planet Fitness 藉由月費 10 美元的低價策略,去年創下達 1,500 間分店的紀錄,店數與營業額都較 3 年前成長 5 成以上,目前股價已是 2015 年掛牌時的 3 倍。
金字塔頂端的人們也在瘋狂健身,華爾街就是一例。過去這些身價上億美元的財俊社交聚會,不外乎是高級餐廳、酒吧或俱樂部,但從去年開始,「健身房」取代了高爾夫球場,成了新的社交勝地。
根據 IHRSA 的數據,2017 年全球健身房營業額總計達 872 億美元,會員總數來到逾 1.7 億人,並預估 2030 年將可成長至 2.3 億人。

健身的產值大到連五星級飯店都無法忽略,紛紛投入這波健康養身浪潮,推出產品、服務搶占商機。
例如太古酒店旗下的香港奕居除了提供住客瑜珈、跑步課之外,還推出健身菜單,主打有機、不含麩質的素食菜餚。
洛杉磯四季酒店則與健康房地產公司 Delos 合作推出設有空氣淨化系統、備有脫氯器淋浴設備、提供健康菜單的「健康客房」。

泰國華欣奇瓦頌國際養生度假村更全方位打造養生假期,提供水療、瑜伽、健身與物理治療等約 200 種療程,住客至少入住 3 晚,每天皆吃健康餐,精準設定度假目標:休養生息。
當健身成了一門好生意,可以預見更多嶄新的服務與商機會一一出現。
⭐ 澳洲健身產業
澳洲人對運動的熱愛,那是世界有名的。六、七歲就加入社區體育俱樂部,這是許多澳洲小孩共同的人生經歷。一年一度的澳式足球總冠軍賽,經常是萬人空巷,像過年一樣。對熱情、奔放的澳洲人來說,運動絕對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過去十年,澳洲肥胖或體重超重的人口比例明顯上升,這幾年健康意識逐漸抬頭,愈來愈多的消費者,不論是為了健康、還是為了追求美好體態,意識到健身的好處。在2015年的一個隨機採訪中,有超過600萬的澳洲人表示他們已經制訂好了當年度的健身計劃,四分之一的人表示願意在新的一年中花更多的錢健身。
ibisWorld最新的產業報告指出,澳洲健身產業現值22億澳幣。從2013年開始,增長率保持在7.5%,17年到18年的利潤高達2.8億澳幣。
根據Suncorp Bank的研究顯示,超過460萬的澳洲人是健身房成員,每年共花費85億澳幣在健身產業上。


小型精品特色健身房崛起
吸引好萊塢巨星投資
傳統的全方位服務健身房如雨後春筍般出現,在大型的城市裡,經常有不到5平方公里的範圍內,就有至少5家中大型健身房的情況。隨著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,這幾年,大量小型的精品特色健身房開始襲捲市場,以澳洲來說,F45這個新興健身品牌就是一例

F45提供消費者一種全新概念的健身計劃-45分鐘的功能性團隊功能訓練。在45分鐘的課程中,融合了高強度間歇性訓練、循環式訓練和功能性訓練等3大訓練方式。並且加入“社群動力”的概念,讓學員透過團體訓練,感受到自己是其中的一部分,從而形成一個龐大的健身社群,產生社群黏性,讓會員能堅定、快樂的健身。
F45在消費者定位上也非常清楚。25-40歲的專業人士,例如銀行家、律師。為了符合菁英人士的健身需求,F54也投入更高端的設備來搶攻客戶。
F45 這類型的小型精品特色健身房是近年來健身房市場上最具活力、最成功的商業模式之一,也成功獲得了好萊塢巨星馬克華伯格的投資集團的投資!

由此可見,澳洲健身產業發展前景還是相當具有潛力。在傳統健身模式下,新型商業模式的崛起,或是融入高科技的新產品、服務的開發,都為市場帶來了更多增長的機會。
⭐ 台灣健身產業
近年來運動風潮漸盛,健身房的需求也跟著增加。根據統計,2013年起,健身房產業的銷售額每年穩健維持兩位數正成長;總家數則從149家到今年5月底的總家數409家,成長近4倍。年增率自102年起維持兩位數的正成長,104 年達頂峰33.9%,105年與106年持續維持在32.9%與23.4%的高成長率。
2017年健身中心與健康俱樂部銷售額達到78.7億元的新高峰,首度超越高爾夫球場及練習場,顯然健身產業正處於一片火紅。而根據教育部體育署每年公布的國民運動現況調查顯示,截至2017年底健身場館使用人口約57.6萬人,僅占15歲以上總運動人口的3%,與歐美、亞洲主流國家動輒兩位數,還有極大差距,也顯示國內健身產業依舊處於成長軌道。

由於國民運動中心、社區健身房和工作室等多元形態健身房蓬勃興盛,讓原本沒有健身習慣的男女老少有更多元的入門選擇。根據亞太國家健康俱樂部會員滲透率資料顯示,台灣目前健康俱樂部會員滲透率約2.47%,而香港約4.05%、新加坡約3.98%,南韓也有3.88%,台灣健身產業尚處於成長初期,從事健身運動的人口滲透率將持續成長,至少可達香港、新加坡水準。
成熟、有經驗、帶有健身業四大國際證照的運動指導員,在台灣產業界仍非常缺乏,這也是健身運動產業的「痛點」;這同時代表著大學體育系、運動休閒管理系的學生, 只要考上美國國家運動醫學學院等四大國際體適能教練證照,未來在這個產業的前途無量。
